|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沙荒宝路”辽河水运

“沙荒宝路”辽河水运

关键词:双辽市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魏连生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jingyingli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5427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谈到双辽的历史文化,万不可忽略始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的辽河水运。那时没有公铁交通,西辽河的黄金水道却呈现一派舳舻千里,帆影相望,货畅其流的兴旺景象,因此当时的辽河水运在大漠(即内蒙古高原)东端被誉为“沙荒宝路”。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三江口开放为自营口溯航辽河船舶的终点码头,郑家屯(今市区旧称)为三江口的本街,由于货物的大量吞吐,码头和本街这50华里的路段商贾云集,车水马龙,相互都很昌盛。到宣统二年(1910年)辽河溯航到郑家屯又得到清廷的许可,码头建在城东河口,从此郑家屯成为闻名遐迩的水旱码头。

  据史料记载,那时的西辽河水大流急,烟波浩渺,航行在河运上的各种船只多达两三万艘,沿岸设码头50余处,主要有田庄台、三义河、塔连堡子、老达房、马厂、三面船、吉城子、马蜂沟、通江口、孤榆树、三江口、郑家屯。航运兴盛时期,每年上行杂货38000万件,下行米谷达到1300万石。此外,辽、吉、黑、内蒙古的特产,木材、牲畜、皮张、油酒、黑瓜籽等想运往南方也只此一途,这些货物通过营口港再运往大连、天津、烟台等沿海港口及仁川、长崎、新加坡等国外口岸。

  清末为了加强航运管理,清政府于新民巨流河设置了辽河水运警察总局,分总务、行政、司法、卫生四科,沿河下设8个分局,一分局驻昌图县孤榆树,二分局驻昌图县通江口,三分局驻开源县孤家子,四分局驻法库县三面船,五分局驻新民县洋草沟,六分局驻辽中县老达房,七分局驻台安县张家荒地,八分局驻海城县下口子。分局的职能主要是管理货物装卸、航运安全和监督税收。正是这条水路交通的不断兴盛才铸就了双辽历史上的黄金时段,郑家屯很快成为华洋荟萃、繁华鼎盛之地,各种商号多达1600余家,资本主义萌芽生机勃发。

  其一,手工业有了长足发展。现博物馆展出的两口大铁锅工艺何等精湛,文字清晰,图案典雅,都标明是当时郑家屯所铸,这完全可以说明,那时的冶铁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准;彼时,木材加工业、制革、皮箱制造业享誉四方,其产品都是叫得响的地方名牌。其二,酿造业最为发达,有三家油坊和一家香油坊;制酒的大烧锅有义源涌、俊峰涌、丰聚长、万源栈等七家。其三,以聚升成、稻香村等酒馆为代表的饮食行业也蓬勃发展,名厨“三家王”,即王桂林、王成功、王占山烹艺高超,各有绝活儿,享有盛名。再如孙宝海的大饼酱肉香甜可口,肥而不腻,也独树一帜。其四,水运交通的隆盛,使郑家屯成为名副其实的蒙汉贸易中心,辽、吉、内蒙三省区的货物集散地。有名的哲里木商市就设在郑家屯,粮食交易、木材交易、牲畜交易均呈一时之盛。在郑家屯,老字号商家星罗棋布,在现中医院东侧有两栋二层楼的大商号,道南恒昌源,道北义源大,相传是蒙古富人桑乌已所建。商行主要经营绫罗绸缎,花纱细布和婚嫁用品。大楼以西就是巨泰隆、永昌号和刘老丙的买卖裕泰恒。丰巨奎和巨泰隆两大商家都是果匣铺,生产的各种糕点一应俱全。其五,庙宇、杂艺五彩缤纷。在郑家屯这个文化融合之邦,佛道儒三教合一,和谐发展,全城有各种庙宇几十座;各种演唱艺术生机勃勃,大鼓、评书、戏法、驴皮影、单鼓舞艺人在街头或茶馆卖艺;戏园子里的京、评、梆子也演得十分红火。正因如此,当时郑家屯的名气天下皆知。

  而今的一些有识之士都认为我们在新城建设中应该考虑到保持和开发一些传统特色,甚至提出可否建设仿古一条街?还有人提出,在适当的地段恢复几家老字号;针对人民群众的娱乐需求再建立几个曲艺茶馆、象棋茶社等,这样可以增添城市的沧桑之感和宜居情趣,从而扩大双辽的知名度。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